当前位置: 博天堂客户端:>要闻动态>政务动态>区县动态

链融向新 合势而强 长寿 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04-30 10:49
发布时间:2025-04-30 10:49
字号: [小] [大] 【打印正文】
分享到:

长寿经开区

望变电气数字化车间

重钢智能化码头 摄/李辉

重庆钢铁管控调度大厅

西部第一座、重庆市唯一的危险品集装箱公共码头摄/李辉

融合之势,激荡产业脉动;链条之变,重塑发展格局。

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,长寿区坚定扛起制造强区、服务兴业的主力军担当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紧扣全市“六区一高地”建设部署,聚焦制造业之根基、锚定服务业之新极,精准破题、协同发力,在强链补链中促融合,在转型升级中育优势,加快构建具有辨识度、承载力、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,奋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长寿路径。

今年,长寿区全力稳住制造业基本盘、培育服务业新动能,一季度交出一张“含金量”十足的成绩单—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.9%,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.9%,其中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.4%。制造强区的根基更稳、服务赋能的张力更强,融合发展的动能愈发澎湃。

链式协同 激发产业融合澎湃动能

一座产业之城的蜕变,不止于厂房林立、机器轰鸣,更跃动着技术革新的脉搏、数智融合的节奏与绿色转型的脚步。近年来,长寿区紧扣“33618”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,围绕天然气化工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,聚焦“链式协同”,持续探索产业融合的新模式,打通从科技研发到产业转化、从平台建设到要素集聚、从传统升级到绿色突围的链条路径,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以融合之力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。

科技是引擎,创新是底气。立足制造强区建设目标,长寿持续夯实“科创+制造”融合根基,建成国家科技创新汇智平台重庆中心,落地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项目。康普化学攻克金属萃取核心技术产品占据全球30%的市场份额,跻身全球前三;博腾制药持续加码高端研发,获评全市唯一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;长江低碳产业研究院、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建成投用,为前沿技术孵化和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源头活水。

数字化转型是路径更是动力。长寿锚定“数字+制造”深度融合,揭榜全市首批先进材料行业产业大脑,深入实施“一链一场景”赋能工程,推动“智改数转网联”在重点领域落地见效。重庆钢铁通过数字孪生、AI巡检、5G远程监测等手段,建成5G全连接工厂,生产效率提升24%,运营成本下降15%;长风化学围绕关键工序实施智能控制系统,打造“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、智能化无人”的现代工厂,实现产品不良率降低21%、碳排放下降11%。截至目前,全区共有2家企业获评工信部5G工厂,4家企业认定为市级数字化车间,3家企业入选全市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,4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AI赋能改造。数据跃动之间,是制造业从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蝶变的壮阔图景。

绿色是发展的底色,更是可持续的根基。长寿坚持“绿色+制造”协同增效,以“近零碳园区”试点为牵引,系统推进节能降碳和绿色低碳转型。重庆钢铁实施千万吨产能绿色智造升级,卡贝乐、川维化工等企业建成碳回收装置,形成完整减碳履约体系,实现减碳履约927万吨、履约金额2.05亿元,履约数量和金额位居全市前列。全流程“无废园区”管理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,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荣登成渝节能低碳产品首位。2024年,全区共推进68个节能技改项目,总投资达53.8亿元,绿色工厂建设实现突破,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、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、市级绿色工厂16家。从源头减排到全过程治理,从单点试验到系统推进,绿色发展理念正深度融入制造业的“肌理”和“血脉”。

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,而是要素的重组、路径的重塑和能级的跃迁。如今,一条条产业链因创新而提质、因数字而跃升、因绿色而持久,一幅“链式协同、多元融合”的现代制造业发展新图景正在长寿加速展开。

枢纽赋能 锻造产业融合竞争优势

去年底,一列载着比亚迪新能源动力锂电池的列车,从重庆长寿区渝巴专用铁路发车,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南下,驶往广西北部湾防城港新宏光专用线,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铁路的方式首次运输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。近年来,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,“长寿制造”驶上了全球物流的快车道,也让这个现代化渝东新城加快塑造内陆开放高地的轮廓日益清晰。

物流通道是产业发展的“动脉血管”,开放枢纽是资源要素的“集聚磁场”。近年来,长寿以加快建设川渝地区首个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牵引,持续发力,加快构建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主轴、多式联运为支撑、内外畅达为目标的现代物流体系,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通道升级上提速,开放格局不断拓展。当前,长寿正加快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重要枢纽节点,依托长寿铁路物流园、川江物流枢纽和长寿港等多元平台,不断织密通道网络、优化运输方式、拓展辐射半径。常态化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,加密广西至长寿“海铁联运”、老挝至长寿“铁铁联运”等线路,推动化工产品、装备制造、医药中间体等优势产品走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通道运输方式不断革新,“江转铁”“铁转海”等多式联运高效协同,显著提升了企业物流效率与全球配送能力。

枢纽能级上提升,服务体系更加健全。锚定建设川渝首个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,长寿持续增强港口、铁路、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协同支撑能力,推动物流功能区系统重构、枢纽平台智能升级、仓储能力多元扩容。长江上游最大液化品多式联运平台正式投用,航油装卸码头全面建成,化工码头2个泊位完工,保税物流中心(B型)有望年内封关运行。长寿港国际物流仓储基地加快建设,黄草峡储气库、城郊大仓基地等重大设施提速推进,“铁公水管廊”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面落地。“通道+枢纽”协同带动之下,一个功能齐全、效能先进、绿色高效的物流中枢正加快成型。

产业融合上做深,链条协同日益紧密。通道的延伸,不止于货运的便利,更在于对产业生态的撬动。今年以来,长寿积极培育产业链供应链的“枢纽中枢”,以物流通道为轴,带动一批产业平台、贸易市场加快布局,推动“通道+产业”“物流+制造”深度融合。总投资10亿元的千信智慧钢材交易市场落户长寿,义乌小商品城重庆数智产业园引入125家供应商,链接全国24个产业基地,建成后年交易额可突破20亿元。渝巴物流、“中同运”等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,新升规纳统物流企业2家,现代物流产业加快向集群化、智能化转型。

枢纽不仅是通道的交汇点,更是要素的集聚地、产业的孵化场。为了确保枢纽运营持续提升,长寿正着力探索建立枢纽运行监测机制,推动川江物流枢纽由“建起来”向“强功能”转变。与万州港口枢纽协同配合日益深化,与浙江海港集团等央企共建的长寿港项目加速推进,“铁、公、水”资源整合迈出实质步伐,集疏运体系更加高效协同。绿色航运、“130标准船型”、新能源集装箱班轮首航等新模式相继落地,绿色低碳的现代物流体系逐步成型。

生态筑基 聚力构建产业融合新格局

生态筑基,融合发力。当前,一场产业融合的精彩篇章,正在长寿大地加速书写。围绕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,长寿区正以更高站位谋篇布局,以更实举措落地见效,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等协同发力,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持续涌现。

以链式思维精准招商,产业生态聚链成势。长寿区围绕科技研发、供应链管理等11条生产性服务业链条,靶向引育市场主体,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,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增至4家、市级中试平台建成3个、检验检测机构达到60家,一张布局合理、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图谱愈发清晰。

以金融创新赋能产业,资本活水润泽动能。聚焦“智融惠畅”工程,长寿区全域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,动态发布7张金融需求清单,扩面制定214项转型金融标准,升级打造绿色金融港湾12个,6项转型金融标准填补国内空白,“人人长寿”地域借贷双卡首发,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新赛道加速拓展,各项贷款余额增长24.2%,位居全市第二,金融与产业的耦合度持续提升。

以梯度培育激活市场,服务体系提档升级。长寿出台7项专项举措,动态更新107家升规潜力企业库,全年新增升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4家,全安汽车服务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全国布局产业基地,释放出链条延伸、功能外溢、价值倍增的澎湃活力。

以产才融合夯实根基,人才磁场持续扩容。全年常态化开展高校推介、招聘会,引进急需紧缺人才。探索“星期六工程师”“区聘企用”等创新模式,300余名“高精尖缺”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精准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,22个国际高能级项目集中签约,83名青年博士深入交流洽谈,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交融的势能加速聚变。

融合之路,步履铿锵;筑基之功,久久为功。今日之长寿,正以高端要素集聚、创新动能澎湃、融合发展提速的姿态,争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引领者。未来,长寿区还将坚持以融合促转型、以创新提能级、以生态筑优势,奋力推动地区生产总值、规上工业增加值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6.5%、8%、8%,全力在现代化新重庆“六区一高地”建设中勇挑大梁、再立新功。

我是“渝快小宝”
点击我,为您语音播报

您即将离开“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”